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在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针对自身的各种因素设立相应的指标,不应当只局限于对局部的成本分析,应当从整体上对进行评价,系统科学地反映3PL企业的全貌,从而达到对企业的系统评价。 (2)、目的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得构建必须与评价目的存在内在联系,是评价目的的具体化与数量化。因而,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依据评价目的确定的总目标及为达到总目标的各子目标。 (3)、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并且能将各个评价指标与系统的总体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有机整体,以便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优劣。各个评价指标应当能够综合反映被研究对象的某一重要侧面的状况,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强相关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容和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同时不能局限于对局部成本的控制和分析,要从整体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竟绩效评价。 (4)、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因素、计算方法都应具有可比性,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企业的兼容和横向的可比性。只有在可对比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正确地分析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绩效,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企业今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在建立体系的时候要参照国际和国内同行业的物流管理标准。 (5)、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涉及到的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很难进行量化,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了要对物流管理的绩效进行量化外,还应当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对定量指标进行修正。
(6)、动态长期原则。由于选择3PL企业后,货主方与物流供应商之间是战略伙伴的关系,所以对3PL企业的评价不应该只局限在目前的企业状况,而应考虑3PL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和对企业的长期利益,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相一致。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合同为导向、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科学化的特点,可以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绩效、管理绩效和财务绩效三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业务绩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主要包括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业务,因此其绩效评价体系也应主要包含自接或间接与此相关的各项指标,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能力、客户控制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
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的源泉就是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主要通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市场应变能力方面来体现。 客户控制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提高对客户的控制能力,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客户的控制力是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顾客忠诚度、顾客保持率、事后顾客满意率、挖掘潜在顾客能力方面来体现。 (2)、管理绩效。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因素。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放大企业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使企业系统、高效地运营。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其评价指标主要通过人力资源水平、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来体现。 人力资源水平: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对推动组织战略、运营效率能力的一种追求与需求,主要通过在员工受教育的程度、员工信息水平、员工年龄结构方面来体现。 学习与创新能力:学习和创新型企业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加强学习,能促使企业不断的创新,发展新的技术和服务,使企业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主要通过在组织合理性、新技术采用率、知识把握度、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来体现。
信息化水平:信息是整合物流各环节的桥梁,因此信息化水平在第三方物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提高第三方物流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程度、信息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来体现。
|